


由中國煤礦文工團出品,聯(lián)合國家圖書館、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制作的《古籍里的古曲》系列之民族音樂會《悲喜春秋》,于2024年9月6、7日晚,在國圖藝術中心·音樂廳首演。

民族音樂會《悲喜春秋》以元曲四大家及四大悲劇、四大喜劇為素材,通過這些家喻戶曉的經(jīng)典劇作,以合奏、重奏、獨奏、戲曲演唱等豐富的民樂表達,引領觀眾穿越時空,重新感受那個時代的悲歡離合與人間百態(tài)。音樂會以序曲《悲喜春秋》開場,運用整場音樂會每一首樂曲的片段串聯(lián)而成,營造烘托起整場音樂會的氛圍,讓觀眾感受到從歷史深處傳來的回聲。合奏《云渺雨瀟》取材于元曲四大喜劇之一《倩女離魂》。音樂以主題碎片的形式展開,采用豐富的演奏技法與和聲變化,體現(xiàn)張倩女對婚姻的自主追求,以印象主義音樂風格,再現(xiàn)了虛實結合的中式浪漫故事。元散曲《天凈沙·秋思》由國家京劇院特邀演員謝春雨演唱,他以昆歌的形式,唱出了詩人在秋日景情交融中漂泊無定、壯志未籌、凄涼悲苦的意境。胡琴與樂隊《昭君》,由胡琴演奏家劉湘傾情演奏,用三把胡琴講述了王昭君的傳奇一生。低音二胡的滄桑、中胡的渾厚與板胡的明亮與激昂,再現(xiàn)昭君告別故土,遠赴匈奴的場景。小合奏《西廂記》之”月夜聽琴” 描寫了月夜張生借琴音向鶯鶯傳達愛意的情景,傳遞兩人愛而不得的憂郁和戀戀不舍的愛意?!冻虌刖裙隆肥菫楣殴~、古琴與民族管弦樂隊而作。作曲家以元曲《趙氏孤兒》音樂素材作為創(chuàng)作動機,以古箏與古琴對話的形式展現(xiàn)了程嬰大義凜然、沉著冷靜,充滿智慧和毅力的英雄形象。《倚墻頭》采用小合奏的形式,開場選用「鵲踏枝」「寄生草」「金盞兒」這三個仙呂宮套曲曲牌,保留仙呂宮清新綿邈的音樂風格。合奏《沉香亭畔》結合了昆曲中南曲的特點創(chuàng)作而成,以婉轉、柔美的旋律特點展現(xiàn)楊玉環(huán)為唐明皇起舞而歌的情景。《趙盼兒》取材于元曲四大喜劇之一、關漢卿經(jīng)典之作《救風塵》。樂曲通過幽默詼諧、溫婉細膩的曲調,展現(xiàn)了劇中主人公趙盼兒機智過人、勇于斗爭的形象。合奏《六月飛雪》選用了河北梆子的唱腔片段,通過板胡三弦嗩吶和京劇打擊樂的精彩演奏,生動地營造出悲愴而又激昂的氛圍。最后一首是嗩吶與樂隊《單刀會》之“臨江赴宴”。這首作品再現(xiàn)關漢卿作品《關大王獨赴單刀會》赴宴場景,展示了關羽孤身赴宴的英勇與決絕。由北方昆曲劇院特邀演奏員林威演奏的嗩吶高亢嘹亮,與樂隊深沉交織在一起,仿佛人物與歷史的重疊。




音樂會由中國煤礦文工團民樂團音樂總監(jiān)、國家一級演奏員、指揮劉湘,以及北京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張鳴共同執(zhí)棒,由中國煤礦文工團民樂團副團長、國家一級演奏員楊陽擔任首席,編劇馮必烈撰稿,知名相聲演員王玥波、徐濤擔任導賞,以關漢卿的視角,帶領觀眾暢游在元代的悲喜故事中。《悲喜春秋》主創(chuàng)團隊集結了包括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張忠平,北方昆曲劇院二級作曲張芳菲,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教師劉暢,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碩士喻文燁以及劉湘等優(yōu)秀的作曲家、演奏家。
民族音樂會《悲喜春秋》是《古籍里的古曲》系列繼音樂會《匯流澄鑒》《望月懷遠》《人生況味》《天地英雄》和音樂劇場《廣陵絕響》后的第六部作品。延續(xù)了《古籍里的古曲》“讓古籍可聽,讓古曲可觀”的創(chuàng)作理念,主創(chuàng)團隊在古籍、古曲專家的幫助下,通過開會研討,查找大量古籍資料,翻閱《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》、《納書楹曲譜》,研究元雜劇戲曲表演作品,進行創(chuàng)作、編配,使其更加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習慣?!豆偶锏墓徘帆@得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扶持,該系列已演出近50場。

